2)第150章 内帑(三)_混在北宋当皇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帝的还是算国库的?而如果亏了,那就是直接亏国库的钱,事情传出去,皇帝的脸往哪挂?

  国库与内帑分开,内帑就是皇帝自己的私房钱,再怎么亏,只要皇帝不朝国库伸手,那都是皇帝自己的事情,文武百官一个字都懒得说,宁愿当作不知道。

  赚私房钱之前,次日朝会,赵洹又与文武百官商议了制定‘专利法’。

  鼓励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这肯定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当然,文武百官未必看得这么远。

  因为以往想出现一个大的创新,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未必。比如印刷术,从凋版印刷到泥活字印刷,到金属活字印刷,其实属于真正创新的,也就那么三四次,但却前后三四百年时间,平均一次创新一百年。

  专利法带来的推动效果,除了赵洹,谁也不会想得到,以前十几年,几十年才有一次的创新,有了专利法之后,可能便会成为数月,最多数年便一次创新。

  而且,这个世上,谁能比拥有后世记忆的赵洹更懂创新,更能创新?

  说到赚私房钱,眼下就有一门生意摆在赵洹面前,那就是玻璃终于成功烧制出来了,并且达到了可以大规模量产的程度。

  玻璃烧制就是一个专利。

  本来赵洹是想直接开一个玻璃厂,通过朝廷盐铁茶酒的渠道,卖到全国,做大做强,而后上市圈钱的。

  但是文武百官都不傻,烧制玻璃虽然是赵洹下旨工部的工匠去试着烧制的,以前也有几个朝臣知道,但都没当回事。可工部工匠真烧出来之后,一大块透明的玻璃摆在面前,工部的官员眼珠子都要瞪出来的。

  消息很快传播到众大臣耳中,得知工部工匠真的烧出了‘琉璃’,还是一烧一大块,还是纯透明无杂质的,成本比烧瓷器还低,再想到市面上‘琉璃’的价格,众大臣哪里还想不到背后的巨大利益。

  听说赵洹准备用内帑的钱建玻璃厂赚私房钱。

  户部一众官员首先不干了,宰相李纲也不干啊。

  他们以玻璃是工部工匠烧出来的,而且烧制过程的研发费用也都是国库出的,产权理应属于朝廷,反正坚决不能让玻璃的全部收入变成皇帝的私房钱。

  好吧,赵洹也不想用皇帝的权势强行争取。

  你们说玻璃是工部工匠烧出来的,烧制过程的研发费用也是国库出的,产权属于朝廷。那么点子是他这个皇帝出的吧,专利便该属于他这个皇帝吧?

  所谓得寸进尺,见到皇帝讲道理,众大臣也不秫,意识到玻璃的专利也是一块巨大的利益,他们便说点子虽然是皇帝你出的,但真正烧制出来的是工部的工匠,专利的一半也属于朝廷。

  如果不是产权已经让给朝廷了,他们还想说玻璃研发烧制过程的钱是国库出的,朝廷也该占一份专利,专利该一分为三才对。

  不过众大臣也知道不能太过分,能再抠出一半专利费,已经是不太给皇帝面子了。

  好吧,做为一个讲道理的皇帝,既然臣子们有道理,让一让也无妨。

  反正赵洹多的是赚钱的点子,也不是一定要死抓着玻璃的全部专利不放。

  ……

  请收藏:https://m.bqgcn.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