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20章 汉王爷:建几所书院都不可以吗?_大明:家父永乐,永镇山河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可不由科举”。

  也就是说,要参加科举必须先人学校进学,学校中的佼佼者不经科举也可以给官。

  只是不同时期,历代帝王对科举和学校的重视程度不一样。

  比如永乐帝朱老四,明显更加重视科举大考。

  毕竟科举大考是国家公平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是国家的柱石和根基。

  在大明朝,想要做官,容易,也不容易。

  科考按流程分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而参加院试前必须先参加各府县由地方学政主考的府试和县试,通过后取得童生身份,才能参加各州由地方学政主考的院试,如此而言实际上是五级。

  通过院试后取得秀才身份,又称为生员、茂才,第一名称之为案首。

  考中秀才的学子便获得了一定的特权,比如免除赋税、徭役,可以向县官提出建议等。

  并且秀才相当于“潜力股”,进能参加乡试考取举人,退能开设私塾,收受束脩(弟子学费)。

  虽然秀才不至于大富大贵,但凭借这些收入与特权,也能保证一辈子衣食无忧,因此考中秀才是读书人科考的第一步。

  而生员便能入县学继续学业,经岁科二考合格后,便准备入省城参加乡试。

  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且都在每年的九月进行,因此称为秋闱大考。

  发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所以称乡榜为桂榜。

  乡试的主考官均由皇帝钦派,通过后便取得举人身份,第一名称之为解元。

  学子中举意味着正式摆脱了平民身份,进入了士大夫阶层,举人便具备了去吏部求官的资格,从此进入仕途。

  中了举人后称之为“发解”、“发达”,人称“举人老爷”,与县官相当,地位从此大大不同。

  而且举人永远具有继续赴京参加会试的资格,这就意味着举人老爷们永远都有一步登天的机会,难怪范进中举之后会高兴得疯了。

  会试由礼部主持,在应天帝都的贡院举行,主考官均是进士出身的副都御史以上的朝堂重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考试在春天,所以称为“春闱大考”,又因发榜时正值杏花开放,所以称之为杏榜。

  通过会试便是贡士了,第一名称之为“会元”。

  贡士实际上就是进士,殿试不过是为了对他们进行合格的区分,选拔出官员等第,赐给他们一个出身罢了。

  取得贡士业位,基本上意味着一步登天了,只需等待殿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便能实现终极目标—入仕做官了。

  殿试则只考策问,且只考一天,日暮交卷。

  殿试又分三甲,一甲仅三人,就是熟知的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并且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修撰,榜眼和探花授翰林编修。

  二甲第一称为传胪,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甲、三甲进士欲授官必须再经朝考次,择优选为庶吉士,余者分发六部任主事或者分派外地任职。

  经过这一级级的科考筛选之后,成功金榜题名之人,必定都是身怀真才实学的才子俊彦,他们将会被授予官职正式踏上官场。

  吏部尚书蹇义与礼部尚书吕震,此刻汇报的就是春闱大考的准备情况。

  朱高煦静静地听完后,点头嘱咐道:“这是朝廷的抡才大典,二位还请多加重视。”

  蹇义与吕震自然明白春闱的重要性,不敢有任何马虎懈怠。

  处理完了一堆折子,却又听见兵部官员在沙盘前面大声争吵议论。

  眼见此景朱高煦不由感到好奇,悄无声息地上前静静观看。

  “皇上应是出居庸关,至宣府一带出塞!”

  “马哈木的瓦剌军在胪朐河,王师行军都要数个月之久……”

  唔,原来他们在推演着北伐大军的行军路线,以及马哈木的布防局势。

  “汉王殿下,你觉得马哈木会往何处逃遁?”

  金忠突然开口发难,将朱高煦卷入了战场。

  朱高煦闻言微微一笑,上前将代表马哈木的棋子随手落在了一处。

  众人:“???”

  请收藏:https://m.bqgcn.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