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16章 来自燕大的“老农民”_亮剑之浴血抗战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今的白猪一样。

  土猪肉味道好是众所周知的,而且本土黑猪的繁殖力强,又不容易生病,养起来比较省心,可是它千好百好却敌不过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饲养周期太长了。

  一般来说白猪4~5个月就能出栏了,可以长到200斤-300斤,但是黑猪最起码也要一年左右才能出栏,并且只能长到150斤左右。

  “老赵,我现在对你口中的郑老越来越好奇了,多大的本事啊,连这好东西都能搞到。”周维汉说道。

  “二有,郑老现在在哪?怎么没看见他啊?”赵刚问道。

  “郑老现在应该在他的研究所。”张二有说道。

  研究所在一处山间的一处小平原上,这里有着七八亩麦子地,一位身穿汗衫,头顶草帽的老者正在田间锄草。

  “郑老,你看看谁来了?”赵刚在田间的地头大喊道。

  老者听到赵刚的招呼,把锄头往肩上一扛,向着两人走来。

  “小周子,回来了?”老者离大老远喊道。

  周维汉脸上一黑,好久没人叫他小周子了,旅长都不敢这么叫他。

  “郑老,原来是您啊,我说谁有这么大本事呢!”周维汉激动的说道。

  周维汉口中的郑老是燕大的“老农民”,郑老是燕大农学系的老师,被燕大的学生亲切的称之为“老农民”。

  原因是因为这位老师就连上课都带着学生在田间劳作,平时也是一副“老农民”打扮。

  当年燕大有段时间经费紧张,学生们都吃不起饭,一个个面带菜色,就是郑老带着人开荒地,养家畜,才度过的难关。

  民国时期,农学是彻彻底底的冷门专业,热门的文学系,有陈、周几个金字招牌在,旁听的学生都挤到教室门口了。

  农学的生源连工科都比不上,招不上人来,周维汉记得跟他一届的只有十几个男生。

  “郑老,真没想到,我新二团能把您这大能人请过来,我还以为您随学校南迁了呢!”周维汉高兴的说道。

  “岁数大了,不想动地方了,我就回了遵化老家,结果让赵刚把我喊来了。”郑老说道。

  “你不是跟我说过要发展农副业吗?我一寻思咱们都是外行,看看能不能把郑老找来,就让王英同志联系河北遵化的同志,没想到还真把郑老找到了。”赵刚说道。

  “我还得感谢你们,能给我找个安生的地方专心搞研究,小鬼子是到处霍霍人,日子是真过不下去了。”郑老说道。

  “是应该我们新二团感谢您才是,给我们解决了大难题,建立了养鸡场,连洋白猪都搞来了。”周维汉激动的说道。

  “只要有受精蛋,鸡蛋人工孵化没什么难度,洋白猪是我当初从学校的农场带出来的,是和本地的土猪杂交后的品种,我也是慷他人之慨。”郑老还是如同往日般高风亮节。

  “你们新二团选了一个风水宝地,虽然根据地内大多数都是山区,但是山间不乏河流长期冲刷出来的小平原,土质很肥沃,水源充足,这里的老乡们没有充分开发出啦,倒是让你们捡了个便宜。”郑老说起了自己的老本行。

  正如郑老所说,新二团的根据地大部分都是山区,有的小一点的村子里的村民只有七八户,人口数量稀少,开垦荒地力不从心。

  好在周维汉下令开荒后,新二团全员出动,开垦的荒地小的有几分地,大的有两三亩,向眼前七八亩的寥寥可数。

  回家坐火车耽搁了,六点多才到家,2022年的第一张请假条算是用出去了

  请收藏:https://m.bqgcn.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