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064章 赞助商要求(24)_一开始,我只想搞钱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是通过综艺走红的…

  其实,回过头来看,最初电影圈找流量艺人的时候,本就有些“不怀好意”。

  首先,要从电影圈使用流量艺人演戏的开端史说起。

  虽然初代顶流“四大三小”声名赫赫,但85花才是内娱流量艺人的鼻祖,也是流量电影的发端。

  她们搭上了传统电视时代的末班车,又赶上了互联网时代的早班车。既有通过电视端家喻户晓的作品,又能通过网络平台互动博得年轻受众关注,形成了流量的初代模式。

  《小时代》四部电影的盈利率,更是令一堆电影圈生意人看红了眼。

  于是,电影圈资本开始追逐“IP+流量”模式。

  电视剧领域崛起的小生李亦峰、杨洋悉数被“邀进”电影圈,同一时期,EXO“归国四子”也赶上了这股追捧流量的热潮。

  当时流量生被塞进了各种IP大项目里。

  但,圈子根本就没把“流量艺人”当过演员对待。

  到2017年以前,电影市场也确实不停上演“IP+流量”项目赚钱的神话。

  《战狼2》上映,一举击碎电影圈的美梦——同时期《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心理罪》、《建军大业》,全都是流量艺人主演…

  流量被抨击成了原罪。

  之后的《欧洲攻略》、《夏天19岁的肖像》、《宝贝儿》包括《上海堡垒》票房惨败,更是佐证了这一观点!

  流量们也挺惨的,这一时期的创作者根本无暇思考如何用好流量,即使流量与角色不适配,也只能硬着头皮上,很多作品都像是敷衍塞责的半成品。

  再加上,大IP的改编风险本身就很大。

  热钱泛滥的行业玩法大多不是从创作角度出发,而是从组局角度出发,请来五花八门能标榜品质的班底。

  最常见的是港台导演,甚至还有外国制作班底,其中韩国导演更是曾风靡一时。

  比如吴凢凢主演的《夏有乔木雅望天堂》、杨小蜜与鹿晗主演的《我是证人》,唐妍主演的《梦想合伙人》、《赏金猎人》,导演都是韩国人…

  说实话,那几年电影圈与流量就是相互利用、互损人品,倒是谁也别觉得吃了亏。

  流量生向资本要着天价片酬,资本又通过电影收割粉丝韭菜,形成了一个赚快钱的完美闭环。

  这个闭环上,倒也偶有适配作品。

  比如陈正道导演曾在《重返20岁》里让鹿晗本色出演了追求音乐梦想的小青年,还为鹿晗贡献了一首传唱度最高的音乐作品《我们的明天》。

  可惜这类考虑艺人特质的量身角色,只是昙花一现。

  《上海堡垒》的刘海哥彻底断送了鹿晗的电影生涯。

  挺好的…

  不演电影,就不错!

  不对,沈旭东想起了什么,叮嘱了一句:“别搞什么CP组合…”

  “CP?”

  “炒CP…就像以前一样,大甜甜在节目待了三季,也没有什么绯闻,挺好的!”

  陈曦忍不了:“谁敢跟她炒绯闻?”

  “…肯定有勇士的…”说到这,沈旭东又想起一件事:“这季《奔跑吧》加入几个抗日、爱国元素…”

  “怎么加?”

  沈旭东提议:“很简单啊,让他们合唱《黄河大合唱》、《我和我的祖国》…下一季可以去国外,响应一带一路政策!”

  “那也太政治化了吧?”

  “你是想过度娱乐被批评呢?还是听我的?”

  “…我听你的…”

  请收藏:https://m.bqgcn.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