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14章 嘴上都是义气_大明话事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这九个位于胥江两岸和太湖沿岸的都,都是林泰来势力各堂口的管区。

  昨天林泰来才被抓走,今天就能整出万民书,不是早有预谋就怪了!

  老头将怀里那一大叠文书呈上去,放到了公案上。

  邓知县随手一翻,后面全都是人名和红彤彤的指印,这就是万民联名!

  到底有没有一万个,邓知县也懒得数了,这不重要。

  他只需要细看第一页正文内容,看看民意到底是什么。

  然后就在正文中看到一行关键句子:“今年罢交南京粮。”

  对江南地方官来说,钱粮是最重要的工作,没有之一,尤其马上就要到了征收秋粮的时间。

  所以此时邓知县最看不得短少钱粮的问题,这直接关系到他的官帽子。

  当即愤怒的猛拍公案,并对老头大喝道:“你们这些刁民想干什么!”

  邓知县算是明白了,为什么刁民派这个风烛残年的老头来送万民书,就是因为自己这县尊也不好随便打他。

  老头颤颤巍巍,仿佛一碰就倒,回答说:“我们小民虽然卑贱,也知道义气二字。

  南京无道,商帮无耻,林解元无辜,我们九都百姓义愤填膺,也只能借此表示民心愤怒了!”

  邓知县可不是好糊弄的平庸人,当即一针见血的说:“依本官看来,你们这帮刁民就是想找个理由逃税!”

  钱粮都是征收后统一调度起运,谁怎么知道哪颗粮食送京师,哪颗粮食送南京?

  所以“罢交南京粮”的意思,其实指的是罢交这个额度!

  江南尤其苏松地方,赋税相比别处太高,钱粮其实很难收齐定额。

  要不然官场上也不会默认,只要能征收七成就算合格了。

  在这种数目高低可浮动背景下,本地人为了少交钱粮,就会一直和官府斗智斗勇。

  最后征收多少就看博弈结果,官府强势就能多收点,官府弱势就少收点,这简直就是大明江南地区永恒的主题。

  在邓知县看来,这万民书里的民意纯属扯淡,就是刁民们为了找借口少交钱粮,联合起来逼迫官府。

  大明南京城是一个消费城市,每年南京卫所军户需要输入粮食百万石左右,大部分就近仰仗于江南。

  就拿吴县来说,不细算本色折色,税粮笼统定额一般在三十万石左右,解运到南京的大约在五万石左右,也就是占全部的六分之一!

  所以这帮刁民“罢交南京粮”的真实民意就是,在七成合格的基础上,再打折减去六分之一,最后只交定额的五成多!

  邓知县越想越生气,你们这些刁民说什么“对林泰来被捕义愤填膺”,只怕嘴上都是义气,心里都是钱粮!

  但又不得不承认,这事很棘手,因为并不是几个刁民异想天开,信口开河。

  有社团堂口为纽带形成的组织力,有林泰来这样的精神领袖提供了理由,有逃税这种真正的民意支持!

  规模还很大,这九都百姓差不多占据了全县三分之一的人口,镇压都不容易。

  吴县九都百姓上万民书的事情一天就传遍了苏州城,顿时全城震动!

  而且这个消息快速向苏州府的其他各县传去,很多人尤其是那些地方能人都感到眼前一亮,蠢蠢欲动。

  讲义气这种事,谁不会啊?

  苏州历史上第一个武解元虽然是吴县人,但更属于全苏州府!

  今夜都是苏州人!自己人必须撑自己人,不能眼看着南京人这样欺负乡亲!

  还有月票吗?是不是都弹尽粮绝了啊?

  请收藏:https://m.bqgcn.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