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79章 科学种棉产量高_水浒种地做豪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以播种深度就只能在一个指节左右,太深顶土会困难,而这种作物喜欢沙壤土和黄壤土,所以肯定浇水上要注意。

  还比如说监理会最喜欢使用的稻草地膜覆盖技术,这个技术因为需要大量的人工,而且专业性比较强,基本只有在监理会的技术员指导之下才得以推广,没有进过监理会大学,或至少参加过技术员的短训班的人,哪怕是老庄稼把势也摸不清楚门道。

  而孙新他们一番研究之后就发现稻草地膜对于棉花来说也是挺重要的,而且还推测出了揭膜的时间应该要选在棉花的初花期,因为这时候山东正好开始多雨,时间再晚了一些,稻草地膜就会阻止雨水的下渗,导致棉花扎根过深容易倒伏。

  这一系列的操作许多刘才他们这些黎族人根本就听得一知半解,但是最后的情况却实实在在地教育了他们。

  今年到了农历的七八月份已经很明显,监理会技术员指导之下的棉花长势居然是他们这些自幼就学习种植棉花的黎人从来没有见过的好。

  那一朵朵白蓬蓬的棉花中,果又大、花色又鲜亮,如果在琼州能够种出这样的棉花,他们不知该有多高兴。

  至此之后刘才对孙新就是五体投地了,他已经发现虽然监理会大学农学院里头能人辈出,但是每回遇到什么大问题,大家摸不着头绪最后就是会去请教孙新。

  显然这孙新是这群人之中最有本领的一个了。

  怪不得这孙新能够领导这么大一个事业,人家确实是有神奇的本事!

  刘才今天到这轧棉厂来也是已经做好了要看一些新奇东西的打算。

  今天的轧棉厂试生产是由几个技术员带着新到厂里的工人一起做的,大家搞了几担的原料挑进来,看到那原料数量的时候,许多之前没有参与这家轧棉厂建设的工业口的人都是眼前发亮。

  他们中不少人都是棉纺口的,去年处理了大半年的棉花,可是知道这摘棉籽的工作有多麻烦。

  眼前的轧棉厂别看大,但如果是按传统方式处理棉花的话一天也就能产出几十斤而已。

  而现在这家轧棉厂只是试生产,就已经雄心勃勃的挑了几担棉花进来,显然这还不会是全天的产量,对于这些工业口的人来说光是看这产量就知道这家厂子的潜力有多大了。

  新工人在技术员的指导之下将原料铲入料斗,推入烘箱中,然后就有人到下面去生火。

  这个烘箱的鼓风原理是工业口的人设计过,不再用原始的人手动鼓风,而是建造的时候想到了热空气对流,当温度到达一定程度之后里头的热空气对流自然就会使得棉花在风箱之中翻动起来,有点孙新前世见过的层流干燥机的意思。

  孙新等人听着那烘箱轰轰的响,不时有人打开上面的取料口,取出一些棉花来看看湿度。

  看着那取样验湿度的过程,孙新笑着对身边人说道:“这活可是要精细呀,不知道女工能不能干。”

  这年代验湿度可不是搞个仪器测一测就好了,还需要相当繁琐的化学设备操作。

  对于男工来说粗手大脚确实是有些难度,培养起来也有点困难,一个干不清楚就容易出问题,孙新说出这话之后身边人却是摇摇头:“上料下料的过程太费力了,这烘箱这里也不好守太多人,又要上下料又要检测,女工怕是干不下来。”

  此话刚落地,却听得旁边一个女声不满地说道:“俺看这活也没重到什么程度,女工多半也干得下来,俺来试试。”

  众人闻言都颇为惊讶,孙新却一听那声音就想自己早该猜到的,忍不住回头看看说这话的顾大姐。

  请收藏:https://m.bqgcn.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