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三一章 来一次辩经_我成了仁宗之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便是借用《易传》来为儒学立论的。

  在释义儒家典籍时,各家学术为证明自己的正统性,就究竟到了《易》的原义解释。

  好吧,确实挺乱的,越了解越乱。

  这玩意儿,怎么说呢,倒是见仁见智最能说明问题。

  赵曦把所有学派的核心教义都看了看,做了一些了解,发现自己反倒更糊涂了。

  能成为一家学术,自不会胡诌八扯,都是有根有据的,否则也不可能在士林成就一定的影响。

  本来还想着能从这所有的观点中找到自己心意的,直接把政事堂的争论叫停了。

  现在才知道,自己是真没这个能力。

  说真的,若不是多了那千年的见识,自己在这时代就是个小白,任何一个学派的观点,都能折服自己。

  怎么办?

  “诸位相公,关于科考可有定论?”

  有事问相公。赵曦没想过把自己当小吏用,不可能事必躬行,不然养这帮臣工有何用?

  “官家,命题不外乎经史子集,循惯例,并无增减之意。主要是经典注解的分歧。”

  韩琦所说的,赵曦知道,赵曦问的是他们有没有想出什么辙来解决一下。

  自富弼丁忧,韩琦做了政事堂之首,好像棱角圆润了些,也只是些许。最起码在科考争论上,他并没有掺合,甚至没有支持或者反对任何一方。

  估计是没动着老韩的什么……

  “循惯例?”

  赵曦知道,庆历年的科考跟皇佑年的类型是不同的,不明白他们确定的循惯例是哪个惯例。

  当然,这也是政事堂还没个定论,达成一致后,才会呈报并采纳自己的意见。

  “禀官家,以嘉佑二年,欧阳相公主考的类型为例,不做增减。”

  那是改革科考后的,也就是复古训诂,恢复了前朝的策论作为内容之一,适当减低了诗赋的权重。

  马马虎虎,暂且就这样吧。

  “官家,只是在释义上政事堂诸位有分歧。时间尚早,若政事堂能达成一致最好,达不成就需要官家指定一种注解……”

  基本就是这个情况,皇城司倒也打听的清楚。

  “这样啊……诸位相公,我少年进学时师从孙明复。听闻国朝如今之释义,孙师为开创者之一。”

  “虽我师从孙明复,但忙于事务,于治学一途并无建树。今闻所衍者众。朝廷也多日未开庭筵,如今政事堂又因释义有纷争。”

  “诸位看这样行不行,组织一次辩经,或者说让国朝成型的释义流派,都有机会登堂入室,各家也可以取长补短,完善自家学术。”

  “同样,也可在辩经中明道,从而明确来年科考释义。如何?”

  赵曦挺不好意思,觉得这就是闲着没事找事玩。

  确实,朝堂近段还真没什么大事,正逢政事堂有这样的争议,他又特别想深度了解如今的所谓儒家正统,更想究竟一下那个理学又是怎么样。

  所以,他想玩一次大活。

  殊不知,在赵曦看来是玩,可在政事堂的这帮人眼里,这是堪比新皇登基的大事。

  对于士林,还有什么比宫廷辩经更神圣的事?

  “官家,可是有朝廷主导,士林皆可参与的辩经?”

  韩琦有点不太信。士林有辩经,但多是某个书院,不同学派的人邀约,何时曾有过朝廷组织的论道辩经?

  “正是,以庭筵形式辩经,博采众长而不拘泥于一家之言。”

  不是有句话话吗?理越辩越明。同样也有句话,辩论的结果是各人保留各人的观点。

  具体会是怎样的体会,那得看大家的自我感觉了。

  我成了仁宗之子章节列表

  请收藏:https://m.bqgcn.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