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百章 还不到时候_我成了仁宗之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为了确保不被一网打尽,都是一环套一环的单线联系,直到皇城司的对外司,根本就没什么主事,也不可能什么主事。

  皇城司的情报体系,还是官家一手操弄改变的,官家不会不知道没有主事呀?

  至于销毁卷宗,为何要销毁呢?关系到太子,不应该绝密保存吗?

  还有二皇子…~嗯?二皇子?

  罗凯…~蔡京…~二皇子,内参苏轼,抵报刑恕,这都是官家认为搅局者做的事。

  再结合皇城司这边调查的结果……王中正明白了。这是二皇子在背后撺掇的,说不定又是官家安排的。不对!若是官家安排,没必要还让皇城司追查…~王中正明白了。

  二儿子什么想法,赵曦能明白,这也算是他的目的达到了。

  赵曦居然有点无从抉择的感觉。

  太子嫡出,是滔娘所养,可以说是根正苗红。太子本身又老成持重,做事中规中矩,踏踏实实,就是国朝的相公们很挑剔,对于太子也不曾有过非议。

  这个二儿子,从小就略显跳脱,稍微懂事后,处处在模仿自己--关键是他是段氏所出。

  别说太子现在并没有什么不端的行为,即便有,在朝臣眼里,二儿子都没有任何优势。皇后还有两子嫡出且不提,就是没有嫡出,苏氏的儿子也要比段氏有优势,毕竟苏氏还是汉家苗裔。

  在某种意义上,二儿子根本就没有机会去争夺皇位,偏偏他有了这个心思!只希望他仅限于引起自己的注意吧······

  “嘱咐你的事情处理好了?”

  “回官家,都处理妥当了。所有卷宗是小的亲自销毁的。”

  “怎样处理的?”

  “禀官家,不会有任何后患!”

  唉······王中正终于还是理解了自己的要求。杀有功之臣,心里不好受。赵曦很不想这样,所以,给王中正的命令是含糊的。

  如果儿子们没有什么想法,大统继承就不会有任何乱子。可如果自己的这些儿子,稍微表现出些念头来,必将是所从者众。

  所以,他不能让这件事有任何差错。

  “安排好他们的家眷,尽最大可能去照顾,钱粮往宽裕处使,需要多少跟赵琴要,别走内府的账。”

  役兵法,经过集议确定,决定在三级决策制和官制改革完成后推行。因为役兵法的很多措施,都基于改革后的官制。

  关键一点,国朝现下确实不存在用兵的可能。由于雁门之战的谋划,现在北辽和西夏正打的不可开交,已经快一年了,双方似乎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不管是北辽还是西夏,就没断过往汴梁遣使臣,开始还想着联络,到后来只求不偏向一方即可。

  这种事对于国朝而言,当然是喜闻乐见的。就是边贸不好做了。

  不过这对于王韶而言,却成了建功立业的好时机,不仅仅是他,就是鄜延、环庆、麟府各路也是大有收获。不到一年的时间,请求内附的部落就达五十多部。

  这时候的河湟,已经大部归属国朝了。

  欣欣向荣而又繁重的政务,倒是冲淡了赵曦的忧虑。不是赵曦优柔寡断,而是事情还没发展到需要他立刻决断的程度。

  最起码二儿子的做法,从目前看,除了跟自己这个当爹的显摆点能耐以外,还没有特别过分的地方。

  一旦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自己真的能下得去手?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章节列表

  请收藏:https://m.bqgcn.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