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二七章 苏轼是什么才_我成了仁宗之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录下来。

  苏轼看着激烈讨论的同僚,真心有些无语。

  他们所说的问题,在朝廷役兵法讨论稿中,已经完全做了释义,有专门的条款引导。

  这也是他昨天听从了小弟的意见,真的用心看过役兵法的。

  “役兵法对于服兵役的事宜是有引导的。士子入军伍,首先是到讲武堂接受培训,从而确定入军伍后的职衔是文臣还是武将。”

  “其次,役兵法对于服役的军卒,将分为工程军卒、征战军卒、辅助军卒和义务军卒。从字面上理解,朝廷对于服役退役安置是有计较的。”

  “适合征战的,朝廷应该会转为新军,并成为职业军卒。适合营造的,将面向国营寺安排,而没有任何特长和侧重的,才是真正的义务军卒。”

  “如此一来,不仅仅是解决了朝廷兵源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能为朝廷遴选出基层的校尉。最后,也应该是朝廷的终极目标…~经过多年的役兵法实施,国朝将实现全民皆兵的境况……”

  “当然,这种全民皆兵,并不是全民新军。新军是纯粹的征战军伍,工程军卒将补充国朝各类作坊的新旧代谢,而义务军卒,在经过军营的训练后,回到家乡能担任维护地方安靖的职能!”

  苏轼的聪慧是人所共知的,他不热衷于理政,并不是说他不具备理政的思维和能力,而是单纯的不喜欢。

  这一番话,就是蔡确也不得不承认苏轼的见识。

  ……

  “这是苏轼说的?”赵曦看到荆湖路的讨论记录,居然有一阵诧异。

  “中正,把讲武堂苏辙的发言找出来……”

  若是苏辙有这样的见识,赵曦一点都不会奇怪。从青苗法推行之初,苏辙奉命外调,当初形成的报告,赵曦就看出了苏辙的治政能力。

  至于苏轼,虽然赵曦没有把他看成柳三变一样的人物,对于苏轼的治政能力,他没敢去奢望。

  人的精力有限,当专注于某一项时,其他方面很难再有大的作为。

  苏轼在士林文坛的名望,基本可以确定,苏轼所专注的方向。

  对于苏轼如今的做到推官的职位,在赵曦看来,完全是原本国朝擢升的程序决定的……举官一项,并没有跟政绩相关联。

  “官家,这是讲武堂的讨论稿……”

  赵曦翻看着讲武堂的讨论记录,看到苏辙的发言……很明显是不一样的。

  苏辙属于在其位谋其政,更多的是从讲武堂的职能之于役兵法该如何。

  这并不是说苏辙没有大局观,而是苏辙最懂得职守。

  当初他奉命调查青苗法也是如此。

  难不成苏轼本来是有治政能力的?赵曦也有些含糊了。

  再想想原本历史记录中苏轼的经历……

  王安石实行新法,他持反对意见,当司马光主持朝政,要全面废除新法时,他又反对司马光的做法……

  可不管是原本历史的记载,还是赵曦来到这个时代,苏轼都没有可以拿的出手的政绩。

  算了……赵曦也是执着了。偌大的国朝,自己真的没必要用心去关注一个州府的推官,那怕他在士林文坛声望很高也没必要。

  是金子总会发光,倘若苏轼在治政上真的有一套,就现在的官员考评细则,不担心他被埋没。

  有的人对政务天生有敏锐性,但执行力却很差。且看着吧。

  我成了仁宗之子章节列表

  请收藏:https://m.bqgcn.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