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二十章 意兴阑珊_我在大唐能签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人后,就坚决反对。

  他开始还不明白,现在已经想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什么千古一帝,什么爱民如子,全是扯淡的。

  古代皇帝在治国的时候,经常把爱民如子挂在嘴边,还说自己这么辛苦处理政事都是为了让老百姓们能够安居乐业,让大家都能过上好的生活。那些大臣在奉承皇帝的时候也是夸奖皇帝爱民如子,好似这是最大的褒奖。

  可实际上这些封建统治者做起来却是另一套,他们并不会让老百姓真正的吃饱饭,而是吃个半饱就行。有些皇帝是真的不顾百姓的死活,只要自己享受荣华富贵就行,不过也有一些皇帝是真的想让百姓们安居乐业,可是为什么他们最后的做法还是一样?

  其实说到底,这都是封建社会的必然性。这种家天下的社会,作为高层的统治者,最终的目的永远是维护自己的利益,巩固自己的地位。因此儒家思想会被重用也是与这个原因有关,而且哪怕是儒家思想也还会再进行甄别,比如儒家圣人孟子的思想就不得重视,因为他提倡的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对于统治者来说不是符合他们利益的,所以他们更重视君君臣臣那一套思想。

  所以这些封建统治者在看待百姓的时候,先是站在自己的利益角度。他们不会真的完全不顾百姓的死活,因为他们还是需要这些百姓辛苦劳作为他们服务的。所以还是要讲究爱民如子,让他们不至于全部饿死,不然当老百姓没有活路后是会起义反抗的。

  但是他们也不会让百姓们完全解决吃穿的问题,哪怕是那些明君也是如此。因为一旦这些百姓们不愁吃穿后就会开始胡思乱想,某种意义上就是“饱暖思**”。

  就好比那些已经成为大官的世家之人,明明已经享受到了荣华富贵,却依然要勾心斗角,皆因是贪念作祟,得到之后就会想要更多。所以当这些百姓都想搞事的时候,就会对朝廷产生很大的威胁,一样也会让皇帝在内的统治阶级不安稳。

  因此最后就只有一种选择,让这些百姓们吃个半饱,大多数不会被饿死,也不会因为吃饱而多想。这些百姓便一直在为吃饱而奋斗,自然不会对统治阶级产生威胁。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这么多所谓的盛世时期,一样还有许多人吃不饱饭。

  后世被很多人夸赞的‘贞观之治’,但是林轩发现很多人依旧吃不饱饭。

  长安周边都是如此,更别说其他地方了。

  《新唐书·食货志》记载了贞观年间米价最便宜的时候每斗只有四五钱。乍一看上去,觉得大唐贞观年间的生活真好,物价这么便宜。但是,物价便宜比物价贵更“伤人”。

  一斗换算成后世的重量大约十二斤半,换算成唐朝的重量,大约在八斤左右。

  八斤的粮食才四五钱,是什么概念?

  大唐粮食亩产百斤左右,也就说种一亩地,一年的收入也就五六十文的收入。

  人可不是光吃饭就可以了,对于百姓来说,所有的收入,都取决于土地。

  所以所谓的盛世,百姓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幸福。

  而粮食价格的低廉,严重影响到了百姓的积极性。粮食的价格较低,所以让许多百姓都不愿意耕种,米价的高低严重影响到了百姓的积极力。

  到高宗时期,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

  要知道贞观后期,到李治继位之间,大唐可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天灾。

  对于市场来说,一种物品的涨价,是因为供大于需。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样一来,百姓不就富裕了么?

  事实上并没有,就和后世房价暴涨是一个道理。

  因为房价暴涨,让很多拥有房子的人资产也暴涨。

  但是那些都是虚的,毕竟房价涨了,房子还是房子,必需要留来居住的。

  真正富的是那些炒房的人。

  粮食也一样,古代百姓除了口粮和种子,其他的都会卖了换生活物资。

  当粮食涨价的时候,百姓手里并没有什么粮食,大多粮食都集中到了粮商手里。

  而等丰收的时候,粮价就会大跌,百姓依然赚不到什么钱。

  所以所谓的盛世,百姓最多不会挨饿,要说生活的多么富裕,根本不现实。

  请收藏:https://m.bqgcn.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