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百六十四章 家书抵万金,弄个邮政吧_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八百里加急、五百里加急,都轮不到寻常人,驿站是给皇室与官府服务的,跟平民一封信的关系都没有,这个时代也没有“为人民服务”的项目。

  那普通民众如何寄信?

  最典型的方式,就一个:

  找人捎带。

  比如张三家住江西,现在要去京城赶考了,隔壁家的二嫂子听到消息,便托人写了信,找到张三:我儿子在徽州府呢,你路过的时候,给捎个信……

  如果是县太爷要进京述职,或县太爷要调任了,那也可以捎带信件。

  但前提是,你得认识人家县太爷。

  有些官员有社交牛什么症,结交了无数朋友,黑白两道都吃得开,一旦出远门,那行李绝对少不了……

  在《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一个小故事:

  东晋时期,豫章郡守殷洪乔去南京了一趟,准备回豫章,不少南京的朋友找到殷洪乔,让其捎信回去,殷洪乔收了信,数了数,竟然多达一百多封。

  殷洪乔也可能是认为信太多了,占地方,也可能认为自己是官员,又不是什么信差,于是在路过一条河的时候,把信全丢到了河里……

  当然,也不能完全指责老殷,你若是出国了,几十个朋友,几十个清单,让你去免税店买东西带回去,你估计也会暴走……

  可问题是,找个当官的朋友并不容易,而且等当官的出差,是不是有点太熬人了?

  三年一述职,难道三年传一封信?

  捎带不可行,那就只能找其他法子了,这个法子就是找特殊的人来邮寄,而这一群人,就是商人。

  商人出差的频次可比官员多多了,而且还有着“规律”,走南闯北,能带的区域也广。

  只不过商人嘛,他们需要先顾买卖,空了再去传信,时间也比较长。当然,他们也收费,几十文,上百文都有。

  当然,历史上也出现过“信客”,专门负责传信或传物,这类人和后世的快递员、邮递员差不多了。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邮筒”,即细长的竹筒。

  此外,那就是飞鸽传书了,只是这小东西局限性太多,成功率太低,想保证成功,估计一次要多飞几只鸽子……

  对于当下的大明而言,快递行业还是一个空白,还没有出现真正的面向百姓的邮传机构。

  而这,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朱允炆深知这个时代“家书”的价值,知道纸短情长背后的温暖,决定将邮政办起来。

  对于朝廷而言,办邮政有着得天得厚的优势。

  分布在大明土地上,有着数量庞大的驿站,而这些驿站中的人员,很多都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大量闲置的力量,仅仅依靠着朝廷饭碗,总是不合适的。

  拉出去捞点外快,打个零工,总不成问题吧。

  兵部不是主张整修驿站吗?

  现在是机会了。

  朱允炆将想法告诉了马恩慧,心情舒畅至极。

  日后朝廷驿站,就将分为民用、官用两个板块,人员、物资都不缺,不需要额外支付工钱,就足以将邮政运转起来。

  “试点之地选在山西、山东、河南、北直隶!”

  朱允炆没有将京师作为第一选项,而是考虑到山西移民问题,决定用“快信”的方式,拉进移民与家的距离,削弱其焦虑与担忧。

  请收藏:https://m.bqgcn.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