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四十二章 没钱,拉赞助啊……_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就可以看清楚事物,掌握了规律,便可洞察万事万物。”

  “这位兄弟对格物一道别有见解啊。”

  张博志有些惊讶地看着朱允炆。

  对于儒家而言,格物方可致知,格物是一切知识取得的源头,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基所在。

  不过按照朱熹的格物致知,主张的是知难行易,而后世孙先生主张的则是知易行难,当然,在这中间,还有一个圣人提出了“知行合一”。

  朱允炆是推崇“知行合一”的,所以才选择了实践出真知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印鉴之词。

  这是一个玄奥的哲学问题,谁也说不了谁对谁错。

  搁在不同的时代与背景下,总会选择一样作为主导思想。

  结合时代来看,后世已经不是什么知行合一,也不是知易行难,而是知难行易。

  因为后世的知实在是太有知,知道的事太多了,多到已经无知的地步了。很多人都能以为自己是专家,敲敲键盘就能保家卫国,行侠仗义了。

  巧合的事,大明也是知难行易,不过与后世相反,他们不是知道的太多了,而是知道的太少了……

  朱允炆不打算抢走王阳明的心学,这个伟大的人物,还是留给后代子孙用吧,他的光芒一定可以照耀千古,永不过时。

  “好了,约定已成,如何打捞《瘗鹤铭》?”

  孙举文态度缓和了一些,但依旧冷着脸。

  朱允炆笑了笑,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找一些水性绝佳之人,到河底捞寻就是,在这长江边,总不缺这种人吧?”

  靠山吃山,靠长江自然也就有吃长江饭的人。

  不说这里有没有“没得四五十里水面,水底下伏得七日七夜”的浪里白条,找几个在水底下摸个几分钟的总可以吧……

  要知道《瘗鹤铭》是石头,石头从山上掉到江里,它会沉,沉到泥沙里面,只要没有太大的暗涌,未必能到东海龙宫去。

  虽然自己不清楚后来人怎么将《瘗鹤铭》的残片弄出来的,但想来也不可能是去东海打捞去,既然不在海里,那一定就在江里,不外乎费点人和事。

  办它!

  为了中华书法界的“大字之祖”,为了这一份艺术瑰宝,为了这一群书呆子当教书先生……

  “重赏?你看看,这是长江,长江!”

  孙举文大声喊着。

  朱允炆平静地点了点头,道:“长江长城,黄山黄河我还是分得清楚的,怎么,长江就没有人敢下水?”

  孙举文想要发怒,被张博志拉住。

  张博志看着朱允炆,摇头叹息道:“长江水凶险难测,现在看着没多少危险,风平浪静,水底可是吃人的。寻常人怎么可能为了一点钱财而冒性命之危。”

  朱允炆了然地点了点头,道:“那就是钱没给到位,请不来水性精熟之人是吧?看你们优哉而来,又无随从,应是本地之人吧

  请收藏:https://m.bqgcn.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