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二百八十六章 天下三论!_秦时:从签到墨家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之道;一味复古守旧,几乎没人愿意听从他的建议,自然也谈不上良臣。”

  纵横家

  那主持礼仪的儒家弟子再度滔滔不绝道:

  “曾有一个叫景春的人问孟子: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公孙衍和张仪他们一生气诸侯都害怕,他们如果安静下来不做事情那么天下就安定下来了,像这么厉害的人难道不是大丈夫吗?

  孟子直接答复:“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

  什么是大丈夫?

  孟子说: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句话耳熟能详,不必翻译了。在孟子看来,纵横家那种权谋手段是彻彻底底的小人行径,君子不屑为之。

  这里也就可以看出儒家高尚的道德情怀,以及正派的人生态度。

  故而,纵横家皆乃弄权小人之辈!”

  三公子赢天摇头大笑:

  “虽然说纵横家的道德低下让人唾弃,但人家的政治水准还是有的,反观孟子,他可能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地方官,但绝对不适合主政国家大事。

  孟子在政治能力上还真不一定有嘲笑纵横家的资格。

  本公子告诉你们所有人!

  之所以战国时期的儒者们总是难以实现游说目的,“仁政”理想终不得推行,恰恰正是因为他们摈弃了纵横学的游说方法,只知直言快语、自说自话,令人雾里看花,难解真意。

  总之“成也君子,败也君子”,这其中的是非对错,实难论断。

  若强辨是非,恐成一执之论,不免要引得片面之嫌了。”

  那个主持礼仪的儒家弟子继续道:

  “再说说你们墨家!

  墨氏兼爱,是无父也”,墨家对所有人都讲平等的兼爱,会让人们没有了父母的概念。

  在儒家的观念中“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是生而为人之根本。

  例如孔子强调:“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尚在的时候,身为子女不应当出远门,让父母心中挂念。如果因为特殊原因一定要出门,那么也一定要让父母知道自己去了哪里。

  但若按照墨家的观念,所有人都应当被无差别的平等爱戴,对父母的爱和对陌生人的爱应当是一样的。

  构建博爱社会之本心虽好,但如此一来,人们便完全可以弃父母于不顾,想去哪就去哪,孝顺父母的义务就丢掉了。

  这种社会风气一旦形成,那么人伦大道岂非要崩塌?

  除了这一点之外,孟子对墨家的“节葬”也是有异议的。

  孟子曾经举例来告诫墨家的学者夷之,他说:

  “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

  古时候也有不厚葬自己父母的情况,当时人们的父母死去,他们便将尸体扔到山沟里去。

  但过几天他们路过山沟的时候,发现父母的尸体被狐狸啃食,苍蝇蚊子到处都是。

  看到这种惨不忍睹的场面之后,他们无不大汗淋漓、闭目不视,于是他们便重新土葬了父母。

  为什么会有这种改变?就是因为他们内心产生了愧疚,没有人能够眼睁睁看着父母的身体被如此摧残而毫不动摇的,这是人之本性使然。

  孟子告诫墨家夷子,人天生都会爱自己的父母,这种对父母的爱就是与众不同,你们那样无差别的爱,甚至连父母死后都不予厚葬,那是违反人性的行为,是绝对错误的。

  请收藏:https://m.bqgcn.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