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百八一章 地震的前兆_大明次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朱标在登州的日子是最开心的,他可以在登州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用去管在应天的时候,那些必须要做的事情,朱标在登州的一天是很惬意的。

  早上朱标在自己的房间醒来,身边基本上是一个人,朱标这个人不好女色。

  和女人比起来,他还是更加喜欢自己一个人,起来之后,先去洗把脸,这洗脸当然是自来水,跟着刷牙,牙膏,牙刷也已经在登州慢慢的普及了起来。

  朱标一直都是潮流得最先端,所以朱标当然早早的就用起了牙膏牙刷。

  有人一定会问,这古人对牙齿的保护很差,其实也不尽然,很早的时候,古代的人就已经出现了清水、药水、茶水、盐水等不同等级的去污垢的方法来对口腔做清洁。先秦的时候人们除了早起要漱口,还开始在吃饭后也漱口。在宴会上有一种礼仪叫做“虚口”,就是开餐前用酒来漱口,这种高大上的方式还真不是普通人能够消费得起的。当然那些土豪贵族们随意。

  而平民百姓要想洁净牙齿,还得另外一件工具——牙签。

  在历史学家看来,牙签是人类最初使用的清洁口腔的用品。这自然和它的容易制作有关:不管是用金属器件、还是木条、亦或是兽骨、鱼刺,只要能抠出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就够了。

  当然贵族们也会在这个方面进行攀比。金属、象牙、凋木做成的牙签,三国东吴时期的墓葬中出土过一件金属牙签。现在看来都是珍贵的藏品,在古代就是身份的象征。

  没钱的人家就只能用木片做成的牙签来使用了。

  牙刷也不是朱榔独创出来的,有一个成语叫做“晨嚼齿木”。在晚唐时期,人们会把杨柳枝泡在水里,要用的时候,用牙齿咬开杨柳枝,里面的杨柳纤维就会支出来,好像细小的木梳齿,这就可以用来清洁牙齿了。

  这种刷牙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佛教。在西晋时期翻译的佛经就出现了菩萨拿着净水瓶和杨枝梳齿的记录。用完之后“口齿好香,方白齐平”。如果没有杨柳枝,可以选择槐木、桃木等。

  可惜的是齿木这种习惯从印度而来,在中国并没有广泛的流传,大多数老百姓还是用手去抠牙缝来做清洁,而上层名流倒是喜欢这种,毕竟看上去要高大上的多。

  那么牙刷在什么时候出现呢?这确实有争论。

  宋代《琐碎记》中曾记载了一种用马尾做成的“牙刷子”。日本高僧道元禅师在1220年来到中国访问的时候,也见过僧人使用类似的马尾制作的器物进行刷洗。而南宋的《严氏济生方》中“每日清晨以牙刷刷牙,皂角浓汁揩牙旬日数更,无一切齿疾”。这时候都出现早期的牙膏了。

  唐朝的时候,牙膏的制作和刷牙的方法已经开始输出到日本和朝鲜地区,逐渐成为当地人民

  请收藏:https://m.bqgcn.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